Thursday 20 August 2009

PB4W

謝謝A今天晚上的帶領,將她的學習成果跟我們一班團員分享。雖然只有短短兩個多小時,卻是一次很好的溫故知新,讓我重拾久違了的「一人一故事劇場」(PB)之樂。我有另一位朋友在8月初也參加了台灣的「2009一人一故事劇場亞洲聚會」,從他的分享中我學到四個精要的PB原則,很值得用心記住:

Whoever comes is the right person
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
Whatever happens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
When it’s over, it’s over

(中譯)
在場的人都是最適當的人
不管何時開始都是最適當的時候
不管發生什麼都是當時只能發生的事
結束的時候就結束了

PB就是這麼神奇,沒有對與錯、美與醜、好與壞、優與劣。只要願意打開心窗,就會看到本來看不見的東西,聽到本來聽不見的聲音。只要是屬於我們每一個的故事,都值得去用心領聽、感受和尊重。

這也是我喜歡PB的原因。

Saturday 20 June 2009

「貓」謎

音樂劇「貓」有多經典相信不用我多說。今天我終於身歷其境、耳歷其聲,感受到「貓」的魅力。我不打算花一篇文章來分享我的觀後感,因為我只有一些悶蛋文字和想法。我反而想分享一個小發現–雖然那對你來說可能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記得在第二幕,劇場貓Gus回憶自己昔日演出的得意之作「格羅泰格的最後一戰」(Growltiger's Last Stand)時,他扮演海盜Growltiger和情人Griddlebone合唱了一首意大利情歌(05:20)。當時我很驚訝地發現那首歌的旋律竟然如此耳熟能詳–那是林子祥的「每一個晚上」。

我嘖嘖稱奇,直到曲終人散仍在想那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同行的朋友都以為那段歌是給香港站的特別演出–外地演出者在演出中加插一些本土元素增加親切感,討觀眾開心,這是很常見也很有效的做法。

不過我也十分不肯定。

雖然我對於香港粤語流行曲的改編習慣一點都不陌生,但因為我認識「每」曲比「貓」劇早,才一直單純地認定「每」曲是100%香港製造。

話說,「每」曲是我六歲習舞時,看見師姐常常跳的一支獨舞所選用的音樂。當時她怎麼跳我已經想不起來,但是它給我的回憶,除了是那帶有中國味道的優美旋律,也是當時的一種憧憬和嚮往。

多得網絡世界和YouTube的神通廣大,我終於得到一點頭緒。原來「每」曲竟然由兩首不同的樂曲組成:開首部份(從"我突然無言靜了下去細心把你望"到"今天的目光天天我會想千趟")的原曲真是來自Andrew Lloyd Webber的手筆,取材自音樂劇「貓」。這一點可以在《港樂.林子祥LIVE 2002》演唱會中找到證明。到了副歌部份(從"每一個晚上我將會遠望"到"叮囑風聲代呼喚你千趟")則是三十年代的音樂家黃自為白居易的詞《花非花》而寫的調子。

能夠將兩首風馬牛不相及的歌串起來,叫人聽得出神、出奇的正是林振強填詞和鮑比達(Chris Babida)編曲的鬼才傑作,怪不得!

Thursday 4 June 2009

毋忘六四

那年,我仍是個懵懂的小學生,
沒有深厚的歷史政治底子,
沒有清晰的民主價值觀,
有的只有如菲林底片般深刻的畫面片段,
和被那義無反顧的使命感所感染和觸動。

回憶,成為我了解歷史黑暗和認識事實真相的動力;
經歷,成為我維護良知價值和爭取社會公義的見證。
承傳,是歷史交給我們的重任,也是我們活著的最大光榮。

Wednesday 3 June 2009

五個悼念六四的理由

《時代論壇》於5月24日晚主辦了「由五四到六四」座談會,請來突破機構國際培訓部同工任承恩、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吳美筠博士、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及「我要回家」運動發起人朱耀明牧師從不同角度分享。

最深刻的部分是主持人李錦洪社長以五個悼念六四的理由作結,言簡意賅,發人深省:

1. 對歷史忠誠的堅持
2. 對貪腐社會的控訴
3. 對民主政治的訴求
4. 對價值良知的維護
5. 對死難同胞的悼念

當權者實在欠歷史和人民太多太多了。
我們得繼續堅持...
毋忘六四。
追查六四。
了解六四。
平反六四。

是次研討會的嘉賓發言片段,可到此處收看。

Monday 1 June 2009

捲土重來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指尖在鍵盤上躍動,
為部落重新添上色彩。